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和体育人才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体育人才资源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体育总局党组和全国各级体育部门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以举办和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重大契机,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体育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体育人才工作投入不断加大,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效果显著,体育人才整体素质与能力有较大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发展水平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仍有差距,还不能满足体育强国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各类体育人才发展不均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服务和推动体育人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仍需不断调整和创新;体育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相对不足等。
未来十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提升我国体育人才发展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紧密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遵循体育事业发展规律和体育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高层次、骨干体育人才为重点,推进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更好地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努力建设一支与体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队伍,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强化人才强国、人才强体观念,体育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体育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体育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体育人才素质显著提高,体育人才的结构更加优化。体育人才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体育人才发展投入稳步增加,体育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人才管理工作格局不断优化。
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2015年以前,以完善体育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和实施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主要抓手,推进体育人才服务体系创新;到2020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推动体育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三、加大体育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体育人才队伍结构
(一)党政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以高层次体育党政人才为重点,继续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熟悉体育事务、善于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抓好领导班子后备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政后备人才体系;加大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力度,体育总局系统领导干部交流轮岗比例每年达到10%左右。
主要措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努力把党政人才选准用好。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教育培训、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标准和任职条件,选好配强“一把手”。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改善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注重从基层选拔领导干部,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决策程序和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后备干部相关制度,建立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注重扩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的民主,在更大视野更宽领域广纳群贤,促使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严格要求、导向鲜明、动态管理、监督有效,保证后备干部健康成长。重视将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后备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去。适应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统筹抓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类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适应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加大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人员规模,到2015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以上;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5万以上。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壮大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真正发挥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群众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经常化。
主要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严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加强对体育志愿者组织的指导、管理,建立完善体育志愿者激励机制。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实施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三)竞技体育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围绕进一步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利用政策杠杆,完善各类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各类竞技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要措施: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完善奥运会奖励、全运会竞赛、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交流、国际大赛参赛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基地建设管理、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等政策法规,整合全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加强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提高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修订和完善各级运动员注册交流管理制度,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合理流动;加强运动员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能力。加强教练员注册管理,促进教练人才有序交流,规范优秀教练员选拔任用、述职考核,加速优秀教练员培养步伐;充分发挥总局教练员学院的作用和功能,加快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进一步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中青年教练员每年要保证30个学时的学习培训,高级教练和国家级教练要保证40个学时的学习培训,每五年要对全国教练员轮训一遍;加快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力度,推行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加快引进国外教练员人才资源,规范管理,提高外籍教练员人才使用效益;到2020年,培养出结构合理、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教练员人才队伍。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奖惩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队伍。完善加强竞赛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的措施,打造一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竞赛组织人才队伍。发挥竞技体育人才的系统效应,创新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结构体系,推进复合型国家队团队建设,提高训练科学化和国家队科学管理水平。
(四)体育经济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以提高体育经济管理水平为目标,以高层次体育财务、体育产业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熟悉体育经济工作规律,了解体育业务,具备财务管理、市场运作、经营开发和产业管理能力,适应体育发展需求的体育经济人才队伍。
主要措施: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的体育经济人才培养投入机制。适应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需要,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保障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大力开展针对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发挥各级各类体育院校在体育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丰富专题培训、高级研修、业务交流、高层次学历教育、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出国培训及单位间交流等培养培训方式。通过采取定期培训等多种培养方式和措施,建设一支熟悉财务、了解体育、精通管理的体育财务管理人才队伍。鼓励多方投入,积极开展各类体育产业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探索建立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建立体育产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体育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探索建立体育场地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对职业体育管理人才和职业体育经纪人的培养,推行体育经纪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体育经纪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高技能体育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运行机制。加大体育场地工程、体育建筑工艺、体育设施运营、体育统计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五)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适应和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及其他各项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业务能力的各学科和领域的优秀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主要措施:进一步扩大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构建分层次、分类别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依托重大科研攻关、重大课题研究、重大赛事备战的组织与实施,发现、吸引、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加强学科带头人、团队核心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实施中青年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建立总局联系专家制度。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日常跟踪、管理和服务,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结果与岗位聘任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继续规范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聘用程序,强化专业技术职务竞争激励机制。改善专业技术人才待遇和科研环境,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
(六)体育外事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以提高体育对外交往能力和增强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体育外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组织纪律严、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体育外事人才队伍,全面加强体育外事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措施:进一步探索体育外事人才成长的机制和培养途径,不断完善培养形式,加强外语培训、体育业务知识培训、外事政策纪律培训和国际交往能力培训,组织业务交流和观摩,为体育外事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积极选派、推荐和支持我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扩大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员规模,争取更多具有履职能力、能发挥作用的人员进入国际体育组织核心层。
四、完善政策体系,促进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体育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体育人才管理体制,改进体育人才管理方式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育人才工作格局。健全各级体育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协调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体育人才管理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方式。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体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体育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二)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和完善体现体育特色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继续加强以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总局教练员学院和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为龙头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体育院校和体育训练基地的作用,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人才培养开发,不断拓宽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渠道。根据不同类别体育人才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制定体育人才教育培训指导大纲,完善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体育业务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的体育系统教育培训内容框架。以选调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干部学院、行政学院培训为主进行党政人才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培训;开发和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训练、体育科研、运动项目管理、运动队管理、赛事管理、场馆管理、产业管理等体育类专门人才专题培训项目;实施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三)完善体育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建立以群众公认、注重实绩为重点的党政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研究完善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主要标准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面向体育实践、为体育事业一线服务。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和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加快培养高技能体育人才。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
(四)创新体育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审聘任、竞争上岗、考核管理等制度。
(五)优化体育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发挥市场体系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提高对体育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完善体育人才交流制度,促进体育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地区间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完善鼓励体育人才赴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政策,加大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体育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鼓励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体育人才的交流,促进体育人才区域分布的均衡。对新疆、西藏、西部省份藏区及革命老区体育人才培养给予政策倾斜。推行和逐步健全人事代理制度,发挥体育人才中介机构在体育人才交流中的作用。
(六)创新体育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进一步调动体育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收入分配体系。研究制定引导体育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向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奖励制度体系,改革和完善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各类比赛奖励政策和措施,奖励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制定各类体育人才表彰奖励办法。鼓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优秀人才专项奖励经费,探索建立优秀拔尖体育人才津贴制度,指导科研、教学单位积极开展面向高水平专家的服务保障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运动员人才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引导各地完善并落实针对运动员的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继续加强运动员职业辅导、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工作,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社会竞争能力。
五、实施“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以重点扶持、高端引领带动体育人才队伍的整体开发
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优秀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精英体育教练员人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青年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等重点体育人才群体,实施“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积极采取特殊措施,加大重点培养、使用和激励保障力度。
(一)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计划
认真贯彻执行《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符合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后备干部队伍。坚持定期集中补充和平时动态调整相结合,坚持选拔标准和条件,按照领导班子职数,选拔确定后备干部名单。加大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优化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制定科学的培养锻炼计划,加大后备干部培养锻炼力度。坚持优先选调后备干部参加各类政治理论、党性锻炼为主题的培训班,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把岗位锻炼、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作为主要方式,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后备干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业务素质及其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计划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通过建立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规模、提高素质和技能、提升服务意识,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努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创造条件,促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三)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示范引导和表彰奖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以各类人群、项目体育协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体育健身站点、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逐步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范围广,具有一定体育运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骨干队伍。
(四)精英教练“双百”培养计划
围绕更好的实施奥运争光战略,面向全国体育系统,分别选拔100名各类体校教练员和100名各级优秀运动队教练员,纳入精英教练“双百”培养计划加以重点培养。鼓励和指导地方体育部门实施形式多样的教练员培养专项计划,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练员人才。
(五)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计划
着眼于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举办战略研修、研讨交流等活动,加强对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组织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法律等专题培训项目,不断提升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中青年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按照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在体育总局系统遴选100名左右45岁以下、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成就、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加以重点培养。对进入培养计划的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并实行经费资助、重点培训、岗位锻炼、重大课题研究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地方体育部门结合本地区特点和需要,选拔各类别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强化监督落实
加强各级体育部门对体育人才工作的领导。体育总局将加大总局系统体育人才工作力度,积极支持地方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各级体育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级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和计划,对体育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和落实。体育人才所在单位要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政策措施,做好体育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宣传实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广体育人才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确保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继续加大对人才开发工作的投入。坚持使用和管理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干部教育培训”、“运动员保障”等专项经费,为开展各类体育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支持各级体育部门和各单位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拓宽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
(四)加强理论研究,增强工作前瞻性
加强体育人才研究队伍建设,开展体育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体育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创新体育人才工作方式和手段。推进体育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全国体育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
(五)加强体育人才工作队伍建设
各级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关心体育人才工作队伍的全面发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体育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体育人才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地址:兰州市金昌南路332号省社体中心办公楼 电话:0931-8817627 传真:0931-4810562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 陇ICP备12000355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