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 作者: 更新于:2022/1/6 15:46:20 阅读: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甘政发〔2021〕9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现将《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0日
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加快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功能,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制定本实施计划。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1. 开展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大型体育场馆,鼓励共建共享共用体育场地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智能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加快推进七里河体育场、兰州奥体中心、兰州体育馆、临洮体育训练基地二期等省级重点体育项目建设。2. 支持各地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盘活城市空闲用地、公益性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鼓励各地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等空间资源建设三人篮球、非标准足球场、晨晚练点等场地设施。3. 完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和运营管理的评估督导。做好体育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激励力度,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推动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向社会开放。1. 持续开展全国性主题示范赛事活动。组织开展新年(重阳)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全民健身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2. 打造全省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陇越骑联”国际山地自行车多日赛、“甘小侠”青少年演武大会、“玄奘之路”戈壁徒步挑战赛、“冶力关”中国拔河公开赛、迭部国际大力士中国公开赛等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3.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民间赛事活动。广泛开展路跑、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垂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推广赛马、拔河、传统武术、健身气功等民间民俗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在确保办赛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规范组织冰雪、自行车、龙舟等时尚休闲赛事活动。4. 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民健身大会、社区运动会等赛事活动,推动线上和线下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1. 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创新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组织优秀运动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2. 加强对不同体质健康状态、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指导方法的研究。建立科学健身方法库,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3. 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培训制度改革,扩大规模、培养骨干,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者的服务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1. 加强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切实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2. 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基础好、发展快、受众多、辐射大、参与广的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方面的支持。1. 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研究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支持相关协会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2. 广泛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体育活动,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完善学校和县(市、区)、市(州)、省四级竞赛体系。在新建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建适合学龄前儿童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3. 办好残疾人赛事活动。完善残疾人体育训练和康复设施,办好残疾人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残疾人运动会。4. 引导妇女加入各类健身组织,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妇女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妇女的体育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提高健康水平。1.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在体教融合试点县(市、区),针对中考必考体育项目,共建一批田径、足球、游泳等校园运动设施。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学校专兼职教练员队伍。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教学、训练服务。2. 推动体医融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国民体质监测机构向基层延伸,探索依托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专业。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为科学健身提供咨询。3. 促进体旅融合。推广普及山地户外、沙漠、自行车、冰雪、航空、汽车摩托车等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运动项目。推动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营地、水上运动营地、滑雪场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兼具地方民俗风情和冰雪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主题精品线路以及红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赛事、建设一批示范基地,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七)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发挥政府全民健身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落实全民健身各项政策措施。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体育机关、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乡镇”五创活动。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州)、县(市、区)。(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高校和体育科研机构的专业人才和科研力量,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智库建设。加强部门协同,畅通培养渠道,推动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提升服务技能。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建立适合各类全民健身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九)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加强全民健身基础信息数据统计,丰富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质测定等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内容。推动省、市两级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健身设施查询预定、体育培训报名、健身指导等服务。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十)强化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健全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群众参赛指引和应急处置预案,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确保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果断采取熔断措施。加强各类健身设施安全监管,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的原则,统筹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十一)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鼓励创作体育电影、体育音乐、体育动漫等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